发布时间:2023-05-24浏览次数:711
中新网上海12月8日电 (记者 殷立勤)12月8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文之光演出季剧目,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根据王安忆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首次公开排练现场。说着上海话的“上海小姐”王琦瑶登场,一下把观众拉回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老上海。演员们全程地道的上海话对白,更是贴近原著小说里的人物和环境。据悉,舞台剧《长恨歌》(上海话版)由编剧赵耀民,导演周小倩,舞美设计徐肖寰等一众幕后实力主创联手打造,剧中“王琦瑶”一角将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员刘晓靓饰演,她将携手程懿(饰吴佩珍)、蔡金萍(饰王母)、周笑莉(饰刘太太)、宋忆宁(饰严师母)、朱晔(饰程先生)、钱程(饰裁缝/中年男人)、顾鑫(饰康明逊)、徐泽辉(饰老克勒)等联合主演。该剧将于2023年12月23日至2024年1月7日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艺术剧院首演。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长恨歌》是当代中国著名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讲述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交织着上海这座摩登都市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沧海桑田的变迁。从细腻动人的文字,到话剧舞台的生动诠释,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出品的舞台剧《长恨歌》首轮演出于2003年一经推出,便引起轰动,此后每一轮演出都是一票难求。今年是《长恨歌》舞台呈现的第二十个年头,它将首次以上海话演出的形式呈现,并将启用全新的剧本,剧中包括第一幕的第一场、第二幕的第二场里的剧情,都是观众从未看过。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长恨歌》原著作者、作家王安忆在此次建组会上感慨道:“舞台剧《长恨歌》能够这么多年演下来,我觉得真是一个奇迹。我认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很有专业性,是有国际化视野的。现在我来到排练厅,看到年轻的主创团队们,让我想起我们2003年的时候,我们简直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很荣幸能成为剧组其中的一员,我想,赵耀民在这个项目中做了很大的贡献,因为最初我们商量怎么把这部小说改成舞台剧,我是没有一点信心的。但是赵耀民把它的脉络分离出来,三段故事,这个脉络贯穿到现在基本是可以确定的,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做,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主意。我个人是非常喜欢方言演出的,今天我们有机会来实践一下,把它打破,可能将对艺术这个话题会有一些贡献。我非常感谢周小倩,她一直陪伴着《长恨歌》。周小倩完全有权利放下负担,从头开始,实现她的《长恨歌》。我非常高兴,能看到上海话版《长恨歌》的呈现。”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为了让演员们能在台上说一口正宗的“上海闲话”,此轮演出特邀国家一级演员钱程担当上海话语言指导。在正式建组前,剧组就组织了多次剧本朗读,演员们精心打磨台词。钱程说:“标准的上海话分尖音和团音,有种话分文读和白读。上海话不像普通话,普通话是四声,上海话有五声,第五声叫‘入声’。”钱程从上海话的规律讲起,帮助演员们提升台词发音。在排练指导中,钱程也对演员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希望在剧中新中国成立前的一段戏中,演员们能把上海话的尖团音运用得多一些,因为那个年代的人比较讲究上海话的吐字发音。他表示,通过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希望可以辐射到全上海,希望全上海喜欢上海文化的观众们来看这个戏,来品味剧本文字中的上海味道,同时通过演员们的演绎来传播标准的上海话,传承地道的上海地域文化。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首次公开排练现场。中新网记者 殷立勤 摄
经过二十年岁月的沉淀,《长恨歌》依然焕发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全新剧本、全新舞台呈现、全新演员阵容,用上海话演绎上海的故事,期待在剧场与观众见面。(完)
中新网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 高凯)云门舞集时隔四年于日前再度登台国家大剧院,艺术总监郑宗龙全新力作《霞》温暖全场,以蓬勃朝气呈现了一个轻快明亮、充满年轻生命力的云门舞集。
《霞》的创作灵感,源于郑宗龙不经意间看到的一道变化无常的霞光。创排之初,所有舞者只能通过线上视频一起练舞,这次前所未有的“云”排练,触发了郑宗龙试图开启全新创作模式的灵感,“每个舞者的家里背景都不一样,他们的房间颜色丰富,不再是排练室统一的样貌,生活状态跟我平时看到的也不同,甚至排到一半,舞者的家人会穿镜头而过。这才是最真实的他们。”这次契机让习惯挖掘自己人生经历作为创作灵感的郑宗龙,转变为挖掘每位舞者独特的生命故事,将他们的人生转化成舞台上的不同舞段。
伴随萨克斯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悠扬回响,国家大剧院歌剧院舞台犹如一张巨大的画纸,任由舞者尽情舞动勾勒出一幅幅绚烂多彩的画卷。整场演出共由十二组舞段构成,每一篇章看似独立实则相互关联,共同呈现云门舞者的生命光芒。
作品开篇“第一号组曲 序曲”由全体舞者共同演绎,他们各自舞动、相互拉扯,有着十足默契的统一律动和呼吸。“第一号组曲 小步舞曲”,舞者踩着由身体架构成的阶梯缓缓而上时,似乎在翻越人生一座座陡峭高峰,险途再多依旧心中有光。在“第一号组曲 库朗特舞曲”中,一段明快灿烂的双人舞将舞台化作欢声笑语的游乐场,两位舞者以流畅多变的肢体相互试探玩耍,将内心情感尽情释放。
除了群舞和双人舞段落,整台作品亦有不少凸显舞者个人技艺的单人舞,舞者们大开大合的肢体,时而柔软流动、时而凝神聚力,一个个极具爆发力的生命小宇宙肆意迸发,将云门舞者的庞大气场倾洒在歌剧院舞台,感染了在场每位观众,跟随舞者律动一起呼吸,一起感受《霞》映射出的希望之光。
为了让舞台视觉更丰富,郑宗龙为每位舞者开设绘画课,通过世界剧场设计大奖得主周东彦与动画设计师魏合廷的创作,让舞者画作成为舞台影像的一部分,就像舞者在自己创作的云彩上跳舞,用肢体演绎自己的故事。舞段编排上,郑宗龙也运用了很多奇思妙想,用鱼线悬吊音响,摇摆晃动产生的音场变化让《霞》富有多元性;在作品结尾,舞台深处亮起一道“日光”,云雾缭绕似霞光万丈,舞者肆意挥舞近乎疯狂,以夸张肢体驱赶阴霾云雾,竭尽全力迎接照耀内心的那道“霞”。
云门舞集《霞》将持续上演至12月10日。(完)